钱钟书记忆过人的秘密  

发布时间:2016/5/28  

 

  钱钟书过目不忘的秘密

  钱钟书的天才首先表现在他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说起他的记忆力之惊人,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已去世多年的史学大师 陈寅恪外,恐伯还没有第二人能和他相比。国外的学者说钱钟书具有“照相机式”的记忆力,一点也不夸张。

  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 背得出来。

  吴忠匡在《记钱钟书先生》一文中说,钱钟书在蓝田的国立师院任教时,图书馆的大部头丛书,他都浏览过,但见他看过的文 集,仅明清别集就有千种之多,这些别集,不管是大家、名家,还是二、三流的小家,别人随便拿一部来考问他,十之八九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其内容,有的甚至一字不差。别人不敢相信,屡次考他,他也竟屡试不爽。

  而且,他的记忆力似乎也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几十年前读过的书,仍然如昨日刚看过一样记忆犹新。1979年,将近七旬 的钱钟书在美国访问,再次证实他的记忆奇才。费景汉说钱钟书把“耶鲁大学在场的老外都吓坏了”。(节选自《风华绝代钱钟书》一书)

  有些宣扬右脑记忆法的人,一看到“照相记忆”这几个字,就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一样,忙不迭地把钱钟书也拉进了右脑记忆者 的阵营,说他是右脑记忆的奇才等等。

  这纯属无稽之谈。

  在《右脑照相记忆:一种表演性的记忆法》中简单提到,右脑记忆可能利用了人脑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未退化的能力——如遗 觉象。但这种神奇的能力只有表演价值,并没有办法转化为实际的学习能力。这跟计算机的原理有点相像。

  计算机有内存和硬盘。一个文件,只有存入硬盘之中才能长久保存。但是,光保存还不够,还得给文件建立目录,索引,这样 ,用到这个文件的时候一搜索就能提取出来。记忆的原理也是如此,我们通过给记忆对象编码,然后存在大脑中,要用的时候 就能提取出来。

  右脑记忆的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记忆存放在内存中,没法存进硬盘,或者即便存进了硬盘,却没有编码的手段,要用的时候 没法提取出来。没法提取,也就形不成学习能力。

  那么,这种想用就能提取的实用记忆能力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重复记忆。此外,联想记忆等利用编码辅助记忆的方法也能提高效率。

  而做笔记,手脑并用,也是一种很常用也很有效的方法。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钱钟书先生的照相记忆是怎么来的。钱钟书夫人杨绛的这篇文章。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谜。

  钱钟书先生记忆力惊人,你考他任何一本读过的书他都能流畅的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用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国外的
学者说钱钟书具有“照相机式”的记亿力,那么事实又是什么呢?

  钱钟书在蓝田的国立师院任教时在图书馆看过的文集仅仅是明清的就有千种之多,不管是大家、名家,还是二、三流的小
家,别人随便拿一部来考问他,十之八九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其内容,有的甚至一字不差。别人不敢相信,屡次考他,他也
竟屡试不爽。

  而且记忆力随着年龄减弱这件事也没有发生在钱钟书身上,几十年前读过的书,仍然如昨日刚看过一样记忆犹新。1979年,将 近七旬的钱钟书在美国访问,再次证实他的记忆奇才。费景汉说钱钟书把“耶鲁大学在场的老外都吓坏了”。(节选自《风华
绝代钱钟书》一书)

  一看到“照相记忆”宣传右脑记忆的那些人犹获致宝,忙不迭地把钱钟书也拉进了右脑记忆者的阵营,说他是右脑记忆的奇才 等等。这纯属无稽之谈。

  在《右脑照相记忆:一种表演性的记忆法》中简单提到,右脑记忆可能利用了人脑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未退化的能力——如遗 觉象。但这种神奇的能力只有表演价值,并没有办法转化为实际的学习能力。这跟计算机的原理有点相像。

  计算机有内存和硬盘。一个文件,只有存入硬盘之中才能长久保存。但是,光保存还不够,还得给文件建立目录,索引,这样,用到这个文件的时候一搜索就能提取出来。记忆的原理也是如此,我们通过给记忆对象编码,然后存在大脑中,要用的时候 就能提取出来。

  大部分记忆存放在内存中,没法存进硬盘,或者即便存进了硬盘,却没有编码的手段,要用的时候没法提取出来。没法提取
,也就形不成学习能力。

  那么,这种想用就能提取的实用记忆能力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重复记忆。此外,使用记忆宫殿可以有效建立目录,索引,提取。而做笔记,手脑并用,也是一种很常 用也很有效的方法。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钱钟书先生的照相记忆是怎么来的。钱钟书夫人杨绛的这篇文章。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谜。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节选)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 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 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 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 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
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 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
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
问。

  钱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 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
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
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
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
,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
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 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 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 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 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完)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钟书先生的照相记忆是怎么来的,原来是使用了做笔记这种表达式的学习方式。 在施蛰存在谈到钱
钟书时说:“钱钟书,我不说他聪明,我说他用功。”

  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一种方法适用与所有人,不然你看别人使用的行云流水自己却不行,对自己产生怀疑 就不好了。有人喜欢记笔记,有人喜欢读、听、说,有人喜欢边记边读。你需要在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台湾著名的政论家南方朔据说从不做笔记,因为“读通了,就全在脑袋里了”。查找数据,就直接站到书架前动手,他宁愿在 “没有 Google的环境里写作”。如果你读南方朔的政论文章,你也会被他广博的知识所折服。许多学习很好的人也不做笔记
,他们认为做笔记会分心,错过对精彩内容的掌握。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合和擅长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是提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

 

 

Copyright(C)2015-2021 记忆宫殿培训网 www.jygd520.com 备案:桂ICP备20006286号-1 技术支持:桂林网站建设

记忆宫殿QQ群:259801655  285907006   

客服QQ:2853510348 2853510346

网络YY:68057491

客服QQ:
2743836678  

学习QQ群:
259801655
285907006 
201805657
在线客服